都說“醫院就是一個小社會,能讀懂人世間的冷暖情長”。
這話一點都不假。
前一段時間,在醫院照顧老父親,看到了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家庭,也有了不同的感悟。 租父母小編分享
同病房的一位老母親,老伴去世得早,一直和兒子相依為命。兒子體諒母親的不容易,想多陪陪他,只是,工作繁忙 ,分身無術。
這一次,兒子依然忙。
外面,是無法停下的工作,里面,是無法放心的母親,他只能壓縮自己的休息時間,每天早早地來到病房看看,向醫生問下病情,然后再匆匆上班。
晚上不論多晚,他都要趕到醫院,和母親說說話,陪她聊聊天,給她洗把臉,或者削個蘋果,有時累得趴在床邊睡了。
這一幕,看得我分外感慨,也格外暖心。
牽掛,像一根無形的繩子,拴住了母子二人的心,也聯結了整個家庭的溫度。
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撫育我們長大,辛苦半輩,可時光卻并不善待他們,唯一能夠好好陪伴他們的,只有我們自己。
詩經有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人生短短幾十年,會遇到很多人,最應該感謝的,不是困難中雪中送炭的人,也不是在背后默默支持的人,而是父母。
知感恩者,得人心;得人心者,受人尊;受人尊者,必有品。
對待父母,看似簡單,但在其中,卻蘊含著我們的未來。
子夏問孔子,什么是孝?
孔子回答,色難。
意思就是,要對父母和顏悅色才是孝,但這也是最難做到的。
小時候,父母牽著我們的手,教我們學走路、學說話,一遍一遍不厭其煩。
如今,我們長大了,有了自己的小世界,當父母希望我們能教他們如何面對這個全新的世界,我們卻總是用“沒時間”敷衍他們,用“我在忙”打發他們。
甚至,我們可以毫無顧忌地沖他們發脾氣,嫌棄他們,責備他們。而他們呢,總是會微笑著包容我們的每一份壞脾氣。
周國平曾說:“對親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服本能,做到對親近的人不挑剔是種教養。”
曾經在網上看到了一個女兒為第一次出國的父母手繪的出國攻略,頓時被暖哭了。
兩位年過六旬的的老人,不會英語,沒出過國,但為了與女兒團聚,不遠萬里奔赴異國他鄉。
擔心父母遇到麻煩,細心的女兒于是為他們手繪了過海關攻略,圖文并茂、細致入微、溫情滿滿。
在面對父母的不知與不懂時,已經長大了的孩子進行了角色換位,成了年輕的父母,回報給他們耐心與細心。
在日常生活中,面對著漸漸老去的父母,我們也會心疼他們,帶他們去旅游,給他們請保姆,但這些物質上的孝順只是最低層次的“孝”。
而對父母心平氣和,貼心貼肺,走入他們的內心,才是最高級的“孝”。
知乎上有個話題:在哪個瞬間,你突然理解了父母?
字里行間看到的,都是我們對父母的怨與恨:
☆沒有能力,幫不上自己的鴻鵠之志;
☆無法溝通,還特別固執;
☆一點不理解自己的辛苦,凈添麻煩。
一位網友說,我真的讀不懂我的父母,他們是大學老師,有學識,受人尊重,怎么退休后,就像是變了個人一樣?
和他們說什么都聽不明白,讓他們往東,他們非朝西,整個一滿擰。好心好意給他們買衣服,帶他們去旅游,卻被罵亂花錢。晚上加班晚了,累得不行,還被訓不知道愛惜自己。
是的,我們必須承認,世界上的每一個父母,都不是完美的,他們愛我們的方式,或許并不恰當,他們有時苛責嚴酷,有時暴躁易怒,有時古板執拗。
但這又如何?
這一切的不完美,都不妨礙他們成為最令我們安心的后防線,給我們溫暖和力量。
生養之恩,總是要大過日常瑣事引發的矛盾。
那些不孝的人面對年邁、遲鈍的父母,常會說:你們沒有走過我的路,就不要去教我怎么做。
他們看似問心無愧,但實際上,他們并沒有捫心自問地想過,自己是否也走過父母的路,站在父母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一生?
如果沒有,那我們就失去了抱怨的理由。
多一分理解,少一分抱怨,即便他們白發叢生,他們也依然是我們生命的根,是我們永遠的家。
曾經看到過這么一句話:父母,就是我們和死神之間的一堵墻。
當年,我們無所畏懼,因為我們相信,困了、倦了、受傷了,總會有人安撫。
而父母一旦不在了,我們才會發現,世界和以前不一樣了。
天地再大,卻再沒有那一方小小的天地,能讓我們肆意地做回自己。
我的一個朋友,在母親故去的半年時間里,每天下班總是一個人在街上漫無目的地走著:“媽媽走了,家沒了,我都沒地方去了。”
年輕時,我們念著“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等父母離去,我們方才悲痛“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國學大師季羨林年輕時,經常漂泊在外,很少能夠陪在母親身邊。
一次,得知母親病危,他日夜兼程趕回家,母親還是沒能得到兒子的歸來,只留下了兩個遺憾:
早知道你出去了就不再回來,我真后悔當年讓你出去。
這幾年我日夜想著你,這種痛苦,是你無法想象的。
那一刻,季羨林嚎啕大哭。
多年之后,他依然無法釋懷,這也成了他生命中最沉重的悲哀:
我真后悔,我千不該萬不該離開了母親。
世界上無論什么名譽、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
趁著父母健在,好好地善待他們,不要留下遺憾。
在外打拼了一天回到家,還能有人給開門端茶,還能喊一聲“媽,我回來了!”
這才是人生之大幸事。
我們和父母的緣分,就像一場雙向奔赴,孩子從起點快速沖向終點,而父母,則慢慢地回到原點。
有母的地方,才是家。
有父母的孩子,才是最幸福、最安心的。
《勸孝歌》說:“慈烏尚反哺,羔羊猶跪足。人不孝其親,不如草與木。”
敬重父母、理解父母、愛戴父母,是人生最大的修行。
前半生,父母守護我們長大。
后半生,我們守護父母變老。
要知道,人生一世,唯有包容父母,方能心容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