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曉得為什么,默多克賣掉鳳凰衛視這件事,好像沒怎么引起媒體的興趣,起碼和默多克與鄧文迪的離婚事件相比,此貼算是冒了個頭,但很快就沉下去的那種。看來,還是八卦的傳播力最強大。
一個禮拜前,鳳凰衛視發了公告,宣布默多克旗下的星空集團將自己所持有的12.15%鳳凰衛視股權悉數轉讓給全球最大的私募基金tpg,作價16.57億元,在經歷幾輪減持后,默多克終于徹底斬斷了自己與鳳凰的聯系,套現離場。
鳳凰衛視,這絕對是默多克在中國耕耘20年的過程中,最杰出的產品,說名利雙收也不為過,鳳凰的影響力自不必說,財務角度,鳳凰衛視2000年就在香港上市,2011年,還分拆出鳳凰新媒體,成功登陸了紐交所。連鳳凰也賣了,默多克這是婚變后,想要全面撤出中國市場的節奏么?不盡然。
籠子里的鳳凰
要解讀現在,還是得回過頭先看看歷史。
在所有媒體類型里,電視是變現能力最強的,所以,新聞集團進入中國,也是以電視為突破口。1993年和1995年,默多克通過兩次股權交易,從李澤楷手里買下了當時勢頭不錯的香港衛星電視(衛星電視1991年才開播,但迅速整了5個頻道,且覆蓋了超過50個國家,小超人的確不是蓋的),組建星空傳媒,開始了自己的亞洲之旅。
媒體說到底是個注意力經濟,所以某種程度上說,市場潛力和人口數量是成正比的。雖然星空傳媒的總部在香港,但著眼點卻是在中國和印度,據說在印度,星空混得是風生水起,收益十倍于中國。
但在天朝,情況就不那么妙了,因為星空面對的是一片紅海,而且有極高的非市場性進入壁壘。中國的電視市場是相當奇葩的:一來數量奇多,從央視到省臺、市臺、縣臺,有一籮筐的電視臺,盡管很多臺其實無法養活自己,但事業體制下,有地方財政支持,所以再虧也死不掉;二來,電視臺是地方割據的,每個省只能有一個上星頻道,而且這個頻道去到別人的領地,還要交一筆金額不菲的落地費。
默多克是個熟諳政治的人,他很清楚,靠自己打開中國市場完全不現實,所以,1996年,他引入劉長樂等人作為戰略投資者,(劉長樂背景參見維基百科),成立了鳳凰衛視,而且星空并不控股,在股權上,星空和和劉長樂的今日亞洲是兩頭大的結構。所以,之后星空在華的業務是分成了兩大塊,一塊是自己直營的幾個頻道,比如星空衛視,channel v等,一塊就是參股的鳳凰衛視。
這招是奏效的,此后的幾年,星空在境內落地這事兒上,總算有了些進展,鳳凰以及星空自己旗下的不少頻道獲準進入廣東,后來還進入了不少高檔的星級酒店、涉外小區。02、03年是星空在華發展的高峰,據說,默多克為了爭取這些落地權,還幫助cctv9去美國和歐洲落地。
但在2005年,事態卻發生了逆轉,默多克買斷了青海衛視的黃金時段,向其輸出節目,曲線上星覆蓋全國這步棋觸犯了紅線,廣電總局迅速叫停,自此之后,星空在電視屏上的擴張腳步就停滯不前,再沒能取得突破性進展。
簡單說,就是星空雖然養出了鳳凰,但也終究是只籠子里的鳳凰。
撤也要撤得體面
在經歷2005年的大挫敗之后,默多克對于中國市場應該已經有些心灰意懶了,如果在輻射面上不能擴大,節目再好也是枉然。
不過,默多克到底是老姜,就算是撤退,也是有節奏有策略的。2006年,默多克減持鳳凰衛視,將20%的股份賣給了中國移動,鳳凰長達十年的股權兩頭大結構改變了,劉長樂成為大股東,中國移動第二,持股17%的星空排在第三。
傍上中移動,讓鳳凰有了更明顯的境內成分,當時不少分析都認為這可能會有助于鳳凰的落地,但事后看,鳳凰全面落地是沒戲的。不過,這對于鳳凰拓展新媒體還是有明顯幫助的,有個運營商做干爹,對于爭取牌照、帶寬、發展手機端業務啥的,都很有好處,鳳凰新媒體上市的招股書中就說自己2010年的收入,53%的收入來自中移動的付費服務。
老實說,在電視媒體轉型道路上,鳳凰算是相當成功了,有多成功?建議對比央視網。鳳凰網在騰訊、新浪、搜狐、網易四大門戶強勢的情況下,硬生生擠了進去,成為了第五大門戶,鳳凰這個品牌從電視屏到電腦屏還是實現了延續,而且以鳳凰網為載體,鳳凰視頻等也都取得不錯的發展。總之鳳凰新媒體能在2011年,從鳳凰衛視中分拆出來,單獨赴美上市,就足以證明其發展力。
而且,翻一下鳳凰的財報,新媒體部分增長力和占比都明顯高過電視廣告,2012年,新媒體是13.82億港元,電視是23.74億,幾乎兩倍于新媒體,但是今年上半年,新媒體是8.19億,電視廣告是10.96億,差距已經不大了。
雖然,鳳凰新媒體也沒賺什么大錢,但在傳統媒體轉型的大浪中,能活下來,還能看到繼續發展的希望,已經不易了,畢竟人家是沒有財政支持的。
只可惜,這對于挽回默多克的投資信心,還是沒什么用,新媒體賺錢很辛苦,門戶已經在走下坡,視頻更是全行業虧損,鳳凰新媒體能夠盈利,中移動是一部分原因,再者鳳凰沒有走長視頻道路,沒有在版權上燒錢,主要依托鳳凰自己的獨家內容。我的感覺是,鳳凰新可以在視頻界小而美地活著,但不可能成為這個行業里最重量級的玩家。所以,對于默多克來說,除非鳳凰衛視能夠在落地問題上有實質性突破,否則,這塊資產是不可能有爆發性增長的,賺這么點小錢,對于版圖龐大的新聞集團來說,意義有限。
所以,今年3月,星空再度減持鳳凰,持股從17%減少到12%,一周前,終于全數拋掉,默多克栽培多年的鳳凰衛視終究還是沒能成為他在中國的搖錢樹。
并非全面撤出
賣掉自己在中國最成功的一項資產,是不是意味著默多克徹底放棄中國?或許也未必。
傳媒這個領域其實很大,新聞是一塊,除了新聞,還有娛樂。主打新聞的鳳凰要想在境內大展拳腳很難,但是娛樂部分,默多克并不是完全沒機會。
正如之前所說,除了參股的鳳凰衛視,星空還有直營的頻道和業務,2009年,星空對于這部分“雞肋”資產,有過一次處置,即大幅裁員,幾乎是要放棄的態勢,但2010年,星空終于找到了接盤者!
黎瑞剛(前上海smg總裁,現華人文化產業基金總裁)操盤的華人文化產業基金拿下了星空旗下的三個頻道(星空衛視普通話頻道、星空國際頻道、channel v)以及星空華語電影片庫的控股權,組建華文星空傳媒,公開資料顯示,雙方股權是53:47,但控股權轉讓價格不明。
黎瑞剛是個傳媒強人,上海文廣算是全國廣電體制改革的先鋒,雖然東方衛視現在勢頭不如湖南江蘇,但是,上海的地面頻道是很強的,五星體育、星尚、炫動卡通,營收都不差,主營iptv的百視通已經上市,如果不是ipo關閘,炫動卡通應該也已經上市了。
默多克對于黎瑞剛頗為欣賞,找到黎瑞剛作為自己的拍檔,目前來看,是很明智的。在拿下前述的控股權后,星空華文應運而生,它旗下的燦星制作很多人已經不陌生了,憑借《中國達人秀》《中國好聲音》,燦星現在已經是足以媲美湖南衛視、光線的國內一流電視節目制作團隊,國外版權,國內再造這種模式,和星空華文的股權背景不無關系。而這次轉變對于星空的這些個雞肋資產來說,還真有點化腐朽為神奇的感覺。
除了星空華文,新聞集團去年還入股了博納,占股近20%。博納是唯一在美國上市的國內影視公司,以前是以發行見長,現在也是制作發行影院樣樣來,今年的聲響不大,風頭基本被華誼光線蓋過,但還是影視圈一個比較大的玩家,之前有過《龍門飛甲》《竊聽風云》等代表作,今年賀歲檔,估計還會有《掃毒》和《竊聽風云3》兩部大片。
今年6月,新聞集團已經拆分,報業是一部分,以電視和影視為主業的21世紀福克斯是另一部分,明擺著,21世紀福克斯會比報業更有發展前景。相對來說,娛樂類的電視節目和電影,遠離政治,也比較市場化,盈利能力也很強,而且國外一些先進的制作模式和技術也容易被借鑒和運用。中國可是電視娛樂大國和全球第二大票倉,對于新聞集團來說,徹底放棄,大概還是有點舍不得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