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化繁為簡的能力,就克制自己的做多的欲望
15、讓功能存在于無形之中
4、需求是滿足人們的貪嗔癡
不堆砌功能。功能服務于場景和xx體驗。沒有孤立的功能
貼耳朵體驗。用手遮擋iphone屏幕為什么不會切換到聽筒,而耳朵可以?為什么微信能識別你的耳朵?
漂流瓶:滿足傾訴,好奇心的心理。這是一個心理驅動的范例。人們的傾訴欲望如此之強。
避免“打通”,需要打通,說明不是需求
pc上的入口是搜索框,手機上的入口在二維碼
邏輯的完美也是令人興奮的
===========================
你無法重新發明電話,但你可以改變打電話的方式
公眾微信:b座12樓(微信號:b1-12f)
好產品會召喚用戶(pony語)
pm每天都應思考如何讓事情更有條理
找到需求背后的心理訴求
對當前和未來趨勢的洞察才重要
10、忘記過去的數據甚至經驗
做多源自于不自信
避免“拉動”,需要拉動,說明是kpi了
產品是技術和藝術的結合“steve jobs”
12、先做產品結構之后才是功能細節
案例:附近的人
6、不從同類產品里找需求
你不能真正理解自己不感興趣的需求
做一勞永逸的事情
24、如果沒有自然增長就不必推廣
23、尊重用戶
9、只抓主場景,不做全功能
電話發明一百年來,都在騷擾人
產品面前,人人平等
案例:餐飲商家插件不可見,掃描才有
為群體效應而做:附近的人
1、時尚是驅動力
手機是肢體的延伸,和人是一體的(通過各種傳感器);而pc是外物,即外部環境。移動互聯網產品不是簡單的pc到手機的移植。下面整理出的30條原則中,可以看到一些對于app產品設計和推廣的清醒認識,它們來自于微信創始人張小龍的演講ppt,app體驗報告”(id:app-tianyanbaogao)老汪編輯整理。
案例:群名片,群屏蔽
需求不來自調研、分析、討論
30、避免戰略行為替代真實需求
案例:會話界面左上角編輯按鈕,為什么不可以有?
facebook,pinterest,instagram,path等產品解決了的“存在感”問題,存在感是指人離開了sns就覺得自己與人群脫節被孤立而無價值。這些產品在中國不能普及。因為中國人面臨的問題比存在感還低一個層次。是“生存感”。但中國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既有生存感的壓力。又有存在感的渴望。這些人就是“屌絲”。中國互聯網的主題用戶心理和需求。應從了解屌絲群生存和心理狀態入手。搞清屌絲,就把握住了用戶群
3、從日常體驗中發現本質
16、不過度設計
需求只來自你對用戶的了解
galaxy note:時尚?方便長指甲打字
回顧一下,你們做了多少功能,是可以不做的?
22、一個特性不能讓人興奮,不如不做
案例:搖一搖,與pony回信中,“搖一搖很難被超越,因為我們已經做到極簡”。
不在產品中參合自己的道德感
只有新手菜將所有(新)功能羅列在顯眼的地方
2、重視“屌絲”用戶群
案例:已送達狀態?2年后網絡狀況夠好,必然能送達的
案例:朋友圈只能發照片。發140字的難度遠勝一張圖片
分類是化繁為簡的方法之一
做大而全很容易,做少很難
對主干精雕細琢,對枝葉不做深
案例:系統郵件,采用真實的產品經理簽名,而非機器思維的"系統管理員”
8、心理滿足的驅動力遠勝工具甚至省錢
讓新版看不出有變化
21、面向兩年后的場景來設計
從數據統計看出需求更是騙人的
案例:耳機的按一下就開始說話(而不是按住),是不能被接受的
將用戶分為高中低端是不道德的
19、讓用戶推動該用戶
產品的終極目標是滿足人性需求
wemedia:覆蓋500萬人群的自媒體聯盟,b座12樓是成員之一。
拋棄不人性的創新
(案例:qq郵箱中轉站)
13、設計就是分類
28、改變用戶習慣
創新是為人服務的
再每個體驗店上以用戶為重。案例:在所有的正文編輯處,加上crash后的內容保護
14、面向場景來做設計而非功能列表
分類是人類大腦的識別模式
在單點獲得口碑,而不是一些列可有可無的特性
我們是創業者身邊的朋友。每日一篇原創,關注創新、創業和投資。圍繞創業熱點,每周組織各類線下活動。期待與您交流,留言有來必復!
案例:發錯群的問題
用戶反饋能幫助完善體驗,但不會告訴你要做什么新東西
29、創新不是基于推理
做的越多可能錯的越多
不為了流量而到處加入口
你在做class(類型),還是在做instance(實例)?
新的習慣,讓用戶更舒適
如果沒有好的解決方案,就先放著不做
硬導入用戶,只會給用戶留下壞印象,以后再也不來了
好奇心是pm的驅動力
如果為做交友而做漂流鵬。會把握不到本質(案例:發語音瓶,還是文字?)
而非系統管理員來推動
26、把用戶體驗做到極致就是創新
觸碰開關。比普通開關更貼近人的情感
18、好產品會召喚用戶
創作從骨骼開始,而不是先造肌肉
非重要的特性就放到設置里,放到設置里不如不做
郵箱漂流瓶和微信漂流瓶不同
沒有web的移動互聯網產品該怎么做?這對中國it人來說是全新的課題。見證過各種app摸爬滾打的真實案例之后,微信創始人張小龍在他的演講中連出“狠招”,建議皆切中要害,警告則發人深省。基于對人性的豐富理解與對用戶心理的分析,他提出需追求極簡,保持笨拙,寧缺毋濫,做小做精——這一系列的觀點與b座12樓一直提倡的理念不謀而合。ppt要點,條縷清晰,毫無贅余,適合深思。
避免“全面”,全面的東西是平庸的
案例:微信的產品結構
20、極簡方能不被超越
偉大的產品應該滿足人的情感需求
不誘導用戶
從別人的產品里,你無法深刻理解需求
kpi是好產品的副產品,不為kpi而改變產品
25、保持粗放,保持笨拙
人是跟風的,不要太“工具化”。
抓大場景,忽略小場景
你要不計一切代價地展示聰明,還是選擇善良? by 貝索斯
避免“導入”,需要導入,說明沒生命力
從大量反饋看出需求是騙人的(群的需求,用戶會告訴他們需要的是qq群)
27、你的價值觀(態度)決定產品特性
為想法而做:朋友圈
11、做人人都愛用的產品
案例:微信保證只有4個底部tab
不是為了陌生人交友。是為了好奇心。他們會發生什么?它是有群體效應的。每個人在觀察別人,也在被觀察。他們第一次在現實中大規模互相看到
通用產品做得低齡化是不專業的體現
7、需求的本質往往可以歸結為心理訴求
保護用戶隱私(通訊錄上傳要經過同意,lbs暴露位置要告知)
人人需要在朋友關注中獲得存在感,照片是手機最佳互動載體,人只需要三五好友,人需要不暴漏好友但又要扎堆。一種比facebook,path更私密的社區。想法比功能重要。為自己要用而做。
案例:如何讓用戶設置頭像?
省錢的短信替代工具不會成功。如果定位于更省錢的工具,可能就麻煩了。微信不是qq。“微信,不只是一個通信工具”。微信是一個生活方式。反映的是心理滿足至上。
避免“整合”,需要整合,說明都不行了
好特性不需要不斷做加法,一次成型
滿足貪嗔癡,但又要用戶“少發微信”。世界是荒誕的
17、寧愿損失功能也不損失體驗
5、大部分新功能是可以砍掉的
每天砍掉幾個需求的爽,遠大于提出幾個需求
產品結構是骨骼,不可多變和復雜
微信視頻通話,不允許突然呼叫別人
===========================
避免“多平臺”,不為平臺而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