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天下網商注:從湖南小鎮到天津大學,從雅虎中國到阿里巴巴,從超級碼農到資深管理,鬼腳七的發展是典型的中國式奮斗寫照。像今天所有在商業領域拼搏的精英一樣,鬼腳七也從一個單純追求成功的技術控逐漸變成一個內心豐富感受真實的生活人。
文/天下網商 陸嘉寧
2013年5月,負責阿里技術團隊校園招聘的員工筱瑞突然接到消息:自己所在的團隊將迎來一位新的總監,阿里的秋季校招也將交由他全盤統籌。不久以后,在人力資源組織的視頻連線上,筱瑞驚訝地看到,畫面上出現了文德的臉。
這是筱瑞第二次見到花名為鬼腳七的文德,兩年前的阿里校園招聘宣講會成都站上,負責拍攝視頻的筱瑞第一次聽說了作為宣講官的鬼腳七的名字,宣講會之前,她還被同事多次提醒:記得錄下鬼老師的全程演講,好“用來作為阿里內部宣講官培訓的素材”。這令筱瑞對接下來的那場宣講充滿了好奇。
“宣講會現場,他穿著一身黑色的風衣,戴著一副大墨鏡。”筱瑞這樣對《天下網商·經理人》記者描繪當日的情景,“他的開場白笑倒一片:我的名字叫鬼腳七,請大家不要稱呼我腳七,因為這樣叫很別扭。”
當天的宣講會效果出人意料地好:起初預計只有三四百人的會場實際上涌入了五六百人,長達兩個小時的宣講自始至終沒有人離開。而文德也是十幾位宣講官中唯一不按照內部ppt套路演講的宣講官。“現場基本靠自己發揮,可見他對內容掌握得游刃有余。”筱瑞這樣總結道,隨即她又補充一句:“他顛覆了我對傳統碼農的印象。”
假如“口才好”是很多人對文德的第一印象,那么今年5月,文德就任技術發展部總監的出場,則令更多人感受到他做事的與眾不同:在大多數人強調結果重要性的時候,文德只是一本正經地交代完成任務的艱巨性,卻又不失時機地補充了一條:我們要做的是,“因上努力,果上隨緣”。
“如果下屬把該做的事情都做了,還是沒能達成目標,那只能說明是管理者的目標制定有問題。”2013年9月的一天下午,文德坐在杭州創業大廈8樓的休閑吧里,為記者解釋他當日提出這一說法背后的原因。
眼下這個以電影《黃飛鴻》中一個亦正亦邪的角色為自己命名的阿里總監已經無法說清,自己到底是從哪一年開始放棄曾經關于功利性的執念,轉而追求更為淡然的處世態度。
但倘若追溯他的人生旅程,你會發現在這位頗為剽悍的湖南青年身上,很多事情都透露出一種雙重性:身在一家講究技術和快速發展的電商公司,他的內心卻傾向于老子式的天命和順其自然;既曾因是一名貧窮的農家少年而心懷強烈自卑,又因最終證明自己而高度自信和驕傲。
這種雙重性也強烈地體現在他如今所扮演的社會角色中,白天,他是阿里巴巴技術發展部的一名team leader,顯得冷靜而理性;晚上,他卻以親切、幽默而高調的自媒體人形象出現,成為粉絲心目中的知心大哥。
他喜歡引用孔子關于三十而立的說法來為人生劃定方向,而確實,以三十歲為界,他的人生和價值觀被劃為兩個階段。
少年文德的青澀漂流
他說,起初,自己是個目標明確、對于結果有強烈追求的人,這些發生在他的青澀年代。此時,尚未有鬼腳七之名,他只是一名由湖南農村考入縣城高中的少年。
1992年,當少年文德第一次步入城市,在面對高樓大廈的一剎那,他內心發出一聲驚訝的感嘆:原來城里可以這么漂亮,有很高的建筑和漂亮的樓房。
在此之前,因為家境貧寒,功課很好的文德很少有錢添置文具,在來來往往、人聲鼎沸的食堂里,更多的同學看到的是他和哥哥擠在角落里共同分食一份從家中帶來的咸菜的情景。這種窘迫的狀況將要維持很久,甚至伴隨他走進天津大學自動化學院。為早飯究竟是喝一毛二還是一毛五的粥,他常常要在內心掙扎很久。
2000年,為生計著想,獲得保研資格的文德開始琢磨學習一門新的技術,那就是已經熱門起來的計算機和編程技術。自學之余,他還在一家叫做海量科技的互聯網公司做兼職。其時,海量科技仍處于初創階段,公司以網站流量統計和站內檢索作為主營業務切入市場。文德幾乎以創始員工的身份進入公司,開始研究新興的搜索引擎技術。
創業公司沒有成熟的架構和管理方式,但卻給好學者提供了空前的鍛煉機會,在海量科技,搜索引擎的各個方面,包括中文處理、中文分詞、自然語言分類處理、壓縮和模塊解析等各個領域,都依靠文德個人的領悟能力去探索,這為他此后在搜索領域發展積累了第一桶金。
如果說搜索引擎是門技術活,那么中文分詞無疑是其中相當考驗人專業性的一個領域。以人名的識別為例,不同的姓名疊加,會產生迥異的搜索結果。鬼腳七笑著回憶:“尤其是外國人名,內塔尼亞胡是個人名,而內塔尼亞也是,倘若用戶搜索‘內塔尼亞胡說’,機器究竟該如何分詞才不鬧笑話,這其中需要一些特殊的處理方法。我當年花了相當多時間在分詞的研究上面。”
那幾乎是搜索技術野蠻生長的時代。其時,百度剛成立一年,甚至尚未在業內站穩腳跟,而時下新興的圖像搜索和語音搜索更是聞所未聞的新鮮名詞,即便在整個互聯網界,此后風行一時的流量為王的盈利模式也尚未確立,產品尋求商業化的唯一途徑仍然是依托出賣產品和服務。這樣的狀況一直持續到2003年,整個行業的頹勢盡顯,海量科技也開始面臨嚴峻形勢:文德忽然發現,連續幾個月,他領不到工資了。
起初,不愿服輸的他將其怪罪為公司銷售團隊的不專業,還自告奮勇向老板提出轉做銷售。“試過之后我發現,我也賣不出產品。”他自嘲地笑笑,“流量統計這一塊別的公司都是免費的,但因為海量還做搜索,涉及的成本太高,我們要收取800元的年費。”
2004年“五一”,半年沒領工資的文德終于提交了辭呈,只身前往北京。他并沒有像大多數人那樣,選擇找到下一份工作再走,是因為對這家尚未畢業就進入實習的公司仍懷著一份深厚感情,但他也并不諱言,此時的他,已經開始對自己的專業能力懷抱強烈自信。
他將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簡歷投給了雅虎,負責面試他的是周鴻祎和另外兩位技術人員。在白板上輕車熟路地畫出了搜索引擎的市場分析之后,他向周鴻祎提了兩項要求:10000元的工資和進入搜索團隊。幾個小時后,hr的電話就來了,要求他第二天去上班。
心慈刀快,管理者文德的蛻變
進入雅虎后,文德開始嘗試帶團隊,起初只有兩三個人。但他火爆的脾氣和做事完美主義的傾向很快被證明存在諸多問題。
例如,他的專業知識早已遠勝下屬,這令他容易對員工的工作表現不滿意,他的做法是批評完下屬后將活攬過來自己完成,但頻繁的批評和打擊令他的團隊流失率異常高,面臨分崩離析,而他本人也身心俱疲。
轉機出現于2006年。彼時,雅虎已經被阿里巴巴收購,為了穩定軍心,馬云帶隊對公司組織了一系列培訓,整整三天時間,阿里的高管們輪番上陣,給雅虎的主管級員工講授管理之道。也正是在那次培訓上,文德第一次接觸到了“心要慈,刀要快”的理念,以往一直偏向于鉆研業務的他生平第一次開始思考,作為一名管理者,究竟應該如何向團隊要結果,而不是所有問題自己一人扛。
“首先,管理者要學會接受團隊的不完美;其次,要充分信任下屬并放權給他,你越強大就越要把自己放在很低的位置,成為下屬的仆人。”今天的他已經能夠系統性地進行這樣的總結,他也明白了阿里所倡導的多為他人思考的價值觀:“因為在一家公司里,下屬即使對你再不滿,他仍然是弱勢群體,受到壓迫和束縛,會放不開。”
明白了這兩點的文德開始嘗試改變,他不再將自己放在一個權威者的位置,轉而開始從說話技巧、待人接物各個方面上將自己放低,以商量和激勵的口吻去要求下屬,并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在他們的能力范圍內無法解決的問題。
他坦言,作為一名管理者,自己在很多具體業務方面不接地氣,常常不如自己的員工。例如最近由阿里主辦的一次多達三四千人參加的技術嘉年華會議,當負責會場布置的同事將方案報告給他審批,太過細化的布線和器材費用都讓他頗為傷腦筋。他采取的做法是,抽取其中兩項進行檢查,發現出入不大后,直接告訴提案者自己把握。“做管理者必須要真實,我不怕告訴他自己看不懂,在阿里這樣的公司人人都很聰明,沒有必要不懂裝懂或欺騙下屬。我要做的只是授權罷了。”他說。
大量閱讀、充分反思,令文德的團隊管理水平日益提高。日后,他的團隊甚至成為公司批量培訓應屆畢業生的流水線。
這中間的訣竅是這樣的:他曾負責撰寫一份新兵訓練營方案,其中系統地介紹了搜索的市場狀況、技術難點等,還附帶大量技術訓練的題目,細化到具體的系統文檔怎么寫、競爭對手如何分析。
此后每當有新人進入團隊,他便要求其將方案完整閱讀一遍,隨后在兩周內給出一次演講。這種知識管理方法被證明非常有效,很快,在他團隊中的新人,能迅速在沒有導師大量輔導的情況下入門,并成為公司骨干。
人數最多的時候,文德帶過200多人的團隊,他給手下的十幾個中層定下原則,要求他們做到每月跟員工深度溝通一次,哪些事情做好了,哪些做得不夠,作為老板,又能夠為員工們提供什么樣的資源。
內心禪修,從火爆到日漸柔和
“這樣會死人嗎?不會的話著急什么?”現在,每當同事和朋友在工作中有煩心事來找文德抱怨的時候,他的反問往往是這樣的。
2008年,文德從雅虎調往阿里巴巴,先負責阿里媽媽的業務,后轉入搜索團隊。從北京來到杭州,他開始接觸禪宗和老子,時常約一些朋友前往寺院禪修。而這種觀念被他帶入管理中,令他湖南人的火爆心性變得日漸柔和。
“我比較容易發火,批評下屬也會很嚴厲,但我現在逐漸變得能夠放下了。”他笑著解釋,“放下也是一種能力,不是天生的。”
這項能力的修煉來自于他曾經讀過的一本叫做《內觀》的書,在書中,作者指導大家如對待外界事物一樣省視自己的內心。“你想想自己每次發脾氣會影響自己多久,半天還是一星期,當我開始這樣觀察自己的時候,我發現這個周期正在變得越來越短。尤其是,我會回想起自己還扯著嗓子用臟話罵了對方,這樣想想,脾氣就慢慢消失了。”
他還是不可知論和神秘主義的信奉者,熱衷于向人們“布道”關于奧修的故事。
其中一則故事是這樣的:從前有一只熱愛科學的小雞,凡事喜歡總結規律。有一天它看到一個人向它走來,沖它丟下幾顆玉米,第二天,這個人又來了,仍然丟下幾顆玉米就走。如此往復多日后,科學家小雞不再害怕人類,它歸納出一個道理:人類的出現就是為了給小雞丟玉米。于是,它躺在路中間等著人的到來,而這最后一次,它被抓住脖子,一刀殺掉了。
“或許這只小雞證明了它的規律99次的準確性,但是第100次呢?”鬼腳七反問。他頓了頓又補充:“跟宗教和哲學相比,我覺得科學不過是大山里的一片葉子,甚至只是葉子上的一個脈絡而已,它無法解釋所有事物。”
這種神秘主義的傾向漸漸被他融入到管理中,其表征就是,一貫嚴肅的他開始日漸接受團隊的不完美,并更傾向于注重因而淡然果。
做自己,自媒體人鬼腳七的養成
十幾天前,一篇名為《阿里高薪搶菜鳥》的文章在各大科技媒體被大肆轉載,其“始作俑者”正是文德。
作為最早一批加入微信公眾賬號的作者,文德在自媒體界的花名“鬼腳七”顯然更為深入人心,目前,他的微信公眾賬號已有4萬粉絲,而新浪微博粉絲更是高達31萬。這一廣泛的影響力令正在籌備階段的校招項目獲得了不少優勢。
“他在微信公眾賬號和微博上一發,我們校園招聘啟事的傳播力立馬上升了不少。”筱瑞告訴《天下網商·經理人》記者。
自媒體人鬼腳七倡導用互聯網公開、透明的方式來做自媒體。提到公眾賬號中偶爾涉及的關于淘寶的軟文,他并不避諱,“我身在淘寶,當然要給阿里寫軟文啊,但關鍵是我會在文章中注明這是軟文。”他期盼這一作法能為時下浮躁的媒體環境帶來改善。
跟工作中嚴肅得幾乎難得一笑,也極少表揚下屬的那個文德不同,自媒體人鬼腳七的形象更為率性。
在文字中,他嬉笑怒罵,充滿自嘲精神地告訴讀者,當年高考,150分的語文試卷只得了95分。
同樣,他也會在文章中充滿善意地分享當年的回憶,其時,馬云坐在雅虎辦公室里,跟眾工程師聊起即將上線的新項目時滿臉放光。
他堅持每天花兩三個小時去寫作一篇文章,有時候寫著寫著,就到深夜子時,第二天早晨六點起床趕往阿里巴巴上班。但長期的寫作顯然鍛煉了他的思維,也磨礪了寫作速度,“現在每小時寫1000字沒問題”,他頗為自豪地說。
筆耕不輟,讓他在微信上的文章輕松累計達到了300多篇,他給每篇文章都進行了編號,方便檢索,這符合他十多年來日積月累養成的用產品思維做事情的習慣。起初,他并不熱衷于將這些文字出版成紙質的書籍。
但隨后的一件事情令他改變了這個想法。今年4月,他因輪崗而需要離開搜索部門時,同事們將他的文章印刷裝訂成冊,讓他感慨頗多。于是便有了如今上市不久的《做自己》,一本鬼腳七自媒體的原創文集。
在前言中他如是寫道:當我們習慣了在社會上戴著面具的時候,真實成為了一件奢侈的事情。現實生活中太多的偽裝,無法做到真實的自己。在自媒體中,我為什么不試試呢?
這句話大概可以概括其自媒體風格形成的因與果。
而今,丟棄那個羞于表達情感的青澀年代的他,已經變得異常自信,更不會吝于自我的夸贊。只是站在今天的角度回望過去,偶爾,他也會在夜深人靜微微想起當年那個因為家貧而始終徘徊于自卑中的男孩。
那一年,甫進大一的他曾和一幫同學約好初次踏進舞廳,因為囊中羞澀,他向同學借來20元錢,卻始終沒有能力歸還,于是他裝作忘記了,不再向同學提起。但這份自卑之情卻如烙印般深深困擾了他此后的14年人生。直到在畢業十年的同學會上,早已忘記當年往事的同學們才驚訝地聽他緩緩道出當年往事。
他為過去的故事加了一句批注:“當你很窮的時候,你最擔心的是被別人看不起,只有當你走出來,才能做到正視自己。”
(原載于《天下網商·經理人》十月刊,所有轉載請注明來源于i天下網商并附上鏈接)
【歡迎在微信上搜索“txws_txws”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每天6篇精彩文章不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