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頭間移動互聯網的競爭在馬云推廣來往的聲嘶力竭中進入白熱化,但京東卻顯得非常“淡定”,似乎絲毫不為這場熱戰所動,依然穩健地按照著自己的發展路徑在大家電、物流優勢方面分別和蘇寧、國美、天貓酣戰,同時加大開放平臺和物流建設。
這些反常的做法和反應讓很多人紛紛猜測是不是京東不重視移動互聯網端,甚至根本沒能力沒資金在移動互聯網端有更多投入,移動互聯網似乎成為“京東之困”。
但京東有著能夠淡定的資本,這兩樣資本就是自采體系和物流體系。
當前的形勢是騰訊和阿里巴巴的競爭尤為劇烈,在騰訊加大電商投入和發展之后,這兩家公司的發展模式和盈利模式就趨同了。還引發原來發誓這輩子都不做游戲,而且已經退休的馬云喊出要做游戲和騰訊全面競爭的聲音。
京東的發展和這兩家則相差甚遠!
京東做電商是從b2c的自采模式開始,龐大的采購隊伍和強大的采購系統都為商品組織提供了強大且穩定的支持,這使得其低價正品的優勢不斷建立持續形成,馬云早在3年前就意識到這個問題,所以大力發展淘寶大物流,可受制于商業模式之困,結果可想而知。但阿里的優勢也很明顯,那就是管理成本低而且商家發展速度快。這也是為什么京東的虧損期和虧損額會遠遠高于天貓的主要原因。
當然,京東這個優勢也讓其在移動端的表現比天貓要優秀得多,因為移動端需要頻率更高的商品更新,自采體系能夠保證商品數量和品質符合碎片化購物的移動端特點,這也是為什么在騰訊微信的電商進程中,要將收購回來的易迅先行接入的主要原因,因為易迅和京東一樣都是自采體系發展起來的,所以其商品庫存管控和品質有保障,用戶體驗自然也就要比純b2b2c平臺的天貓高出許多。
但是如果京東僅僅是這樣的優勢,仍然無法很好地在移動端構建優勢,因為開放平臺仍然會存在和天貓一樣的問題。京東還有另外一個核心優勢——自建物流。
或許5年前許多人在嘲笑京東自建物流的行為,讓自己變成重公司不像是做互聯網做電商的,因為5年前流行的是《輕公司》。但如今的發展恰恰印證了京東當年的決策是正確的。
自采體系和自建物流讓劉強東在移動端有了“淡定”的資本,但畢竟在移動互聯網產品開發和運營、移動入口流量方面京東確實是略有落后,現在又無法騰出更多的精力來布局。
來自京東內部的數據顯示:app用戶激活量截止目前接近一億,來自移動端的流量占比超過25%,移動端的訂單量占比達到10%,app用戶激活量每個月增加近1000萬,并且在以超過10%的月遞增速度迅速增長。
這樣數據從任何一家電商公司來看都是“驚人”的,但是對于微信這樣的國民級app來說顯得微不足道,而且在社交電子商務的發展上京東在沒有很好的社交移動產品的前提下,也無法在這個方面取得實質上的進展。
京東是時候將移動布局提升到戰略的高度了。
當然,京東不太可能復制阿里強推“來往”的做法,但下面三點或許是其未來在移動布局的方式:
一:與微信在移動電商方面展開合作,形成對抗阿里聯盟。
二:通過收購移動產品的方式來布局移動互聯網的流量獲取,然后分發給pop平臺的商家,在自有的app產品上對接收購回來的移動互聯網產品。
三:獲取的虛擬運營商牌照基礎上,通過擁有自己的移動計費系統、客服號、營銷和管理體系。提供京東品牌的sim卡、資費套餐,定期發送賬單獲取新的流量入口等方式來布局移動互聯網。
(作者系電子商務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