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姓名: 傅瑩
外文名: Ying Fu
國籍: 中國
民族: 蒙古族
出生地: 內蒙古通遼
出生日期: 1953年1月
職業: 中國外交部副部長
畢業院校: 北京外國語學院
宗教信仰: 馬克思列寧主義
主要成就: 中國第一位少數民族女大使
中國第一位駐大國女大使
全國人大首位女性新聞發言人
語言: 漢語、英語、法語、羅馬尼亞語
父親: 阿民
生平簡歷
傅瑩的父親阿民,是蒙古族著名哲學家艾思奇的學生,曾官至新中國內蒙古軍區宣傳部副部長。在父親的教導與家庭氛圍的熏陶下,傅瑩從小就熱愛讀書。閱讀的愛好,訓練了她縝密的邏輯,也培養了她獨立思考的能力。 “文化大革命”開始后,父親蒙冤入獄,傅瑩的讀書時光也被打碎了。她16歲上山下鄉,來到內蒙古一個生產建設兵團的廣播站勞動。回憶起這段歲月,傅瑩說:“這是一段很艱苦的經歷,但并不都是不愉快的。上山下鄉鍛煉使我能夠吃苦、堅毅,而且做事情能夠不計較得失,能夠敢于奉獻。”三年中,她往返于兵團各處,不辭勞苦地爬電線桿、架銀幕,給戰友們放映電影,與此同時還堅持自學,完成了高中各科目的學習。1973年,傅瑩作為工農兵學員考入北京外國語學院,她的數學得了滿分,被同學們戲稱為“數學家”。正是這種“數學家”的精神激發她孜孜不倦地努力,提高專業技能。她的專業是英語,第二外語是法語,可是傅瑩似乎還嫌不夠,為了適應工作的需要,她又學習了羅馬尼亞語。
傅瑩
1992-1993年參加聯合國在柬埔寨的維和工作。中國第一位參加維和的女性。1993-1997年在外交部亞洲司工作,任副處長、一秘、參贊等職,主要負責亞洲多邊合作和東盟事務。1997年出任駐印度尼西亞使館公使銜參贊。1998年出任駐菲律賓大使,當時45歲,成為中國最年輕的女大使,也是第一個少數民族女大使。2000年出任外交部亞洲司司長,經歷了東帝汶危機、阿富汗戰爭、參與推進中國與東盟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朝核問題斡旋和六方會談。2003-2007年3月任駐澳大利亞大使。2007年4月-2010年3月任中國駐英國大使。 在2008年西藏騷亂發生后,北京奧運火炬傳遞在英國受阻,傅瑩以中國駐英大使的身份在英國《每日電訊報》撰文,對示威者試圖奪取火炬的“暴力行為”加以譴責,并抨擊西方傳媒企圖把中國“妖魔化”;同時,她還警告“中西間了解的鴻溝愈來愈大”;而中國則更需要“保持耐性”,“等候世界了解”。 2009年12月任外交部副部長[1]。
傅瑩是個地道的蒙古族人,始終表現出蒙古族人的堅韌與睿智。進入外交部后,傅瑩很少有機會回家鄉,但不管走到哪里,她都帶著蒙古族人的習慣。在一些隆重的場合,常能看到她身穿民族服裝,莊重之余,更有一種特別的韻致。2004年,傅瑩出任中國駐澳大利亞大使,當有媒體問及她的飲食習慣時,她說:“我喜歡喝奶茶,就從國內帶來磚茶,周末熬奶茶喝。”除了喜歡奶茶,傅瑩還喜歡聽蒙古族的長調。在外交場合,她從來不需要為贈送禮物發愁,因為蒙古族歌曲的CD是她的“送禮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