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希圣基本資料信息:
姓名 曾希圣
職業 革命家、政治家
畢業院校 黃埔軍校
別名 曾勉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湖南興寧
出生日期 1904年10月11日
逝世日期 1968年7月15日
曾希圣簡介:
曾希圣,我國軍事無線電密碼破譯的第一代專家,被周恩來稱為我軍情報工作“創業的人”。戰爭年代里,他帶領著情報局立下汗馬功勞;和平年代中,他積極推行責任田,成為我國農村改革的先驅。他的人生故事至今看來跌宕起伏,給人帶來啟示和感悟。
曾希圣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1904年10月11日,曾希圣出生于興寧縣州門司牽牛拗村一鄉紳家庭。1920年秋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師范學校。在校期間積極參加進步學生運動。1922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4年考入黃埔軍校,曾就讀于中國國民黨政治講習班,加入改組后的國民黨。1926年7月,隨軍北伐,先后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軍團指導員、漢口教導團軍事隊隊長等職。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加入中國共產黨,被派往國民黨軍隊任職,從事中共兵運工作。
軍旅生涯
1930年,調漢口中共中央長江局軍委任秘書長。同年冬,調上海中共中央軍委任諜報科科長,曾獲取了國民黨第三次“圍剿”中央蘇區的軍事計劃。1931年冬進入江西中央蘇區,任紅軍總司令部偵察科長。1932年參與創建中共中央軍委二局(情報局),任局長。1933年8月中央軍委授予二等紅星獎章。他領導的二局,多次截獲并破譯國民黨軍隊的無線電密碼,為紅軍原“圍剿”作戰和長征的勝利作出了卓越貢獻。
抗日戰爭爆發后,先后到中共中央社會部、中央南方局、新四軍軍部等處工作。1940年起任新四軍第七師政委(師長未到職),后又兼任中共皖江區黨委書記,負責籌建新四軍第七師。多次指揮部隊與日、偽軍作戰,開辟了皖江抗日根據地。同時,發動根據地軍民開展大生產運動,創辦了一大批軍需民用工廠,為兄弟部隊提供了大量物資和財政援助。所部有“富七師”之稱。到1945年日軍投降時,七師由創建時不足2000人發展到3萬余人,收復領土達15萬平方公里。
解放戰爭時期,先后任晉冀魯豫野戰軍副參謀長、中原人民解放軍副參謀長兼豫西軍區司令員等職,率部參加了淮海戰役。1949年3月任中共皖北區委書記兼第三野戰軍皖北軍區司令員、政委。新中國建立后,先后任安徽省委書記、第一書記。1956年在中共八大上當選為中央委員。1960年10月,又兼任中共中央華東局第二書記、中共山東省委第一書記、濟南軍區政治委員等職。
20世紀50年代,他主持治理淮河工程時,提出了“蓄泄兼顧”的治水方針。還總結出
“三改”方針,即“改變夏秋兩季收成的比重,擴大夏季作物面積;改種耐水作物和高產作物;改變廣種薄收的耕作習慣,實行精耕細作”。60年代初,為了克服嚴重困難。他從農業生產責任制著手,全面改革農村經濟管理體制,并確定了“包產到隊、定產到田、以產計工、大農活包到組、小農活包到人,按大小農活的用工比例計算獎賠”(簡稱“責任田”)的辦法,并帶領工作組到農村試點,制定了《關于推行包產到隊、定產到田、責任到人辦法的意見》?!柏熑翁铩焙芸煸诎不盏玫酵茝V。1961年,全省90%以上的生產隊實行了“責任田”。農業生產很快得到恢復和發展,糧食產量為歷年來最高。“責任田”被干部群眾譽為“救命田”。
主政安徽
新中國建立后,先后任安徽省委書記、第一書記。1956年在中共八大上當選為中央委員。1960年10月,又兼任中共中央華東局第二書記、中共山東省委第一書記、濟南軍區政治委員等職。
50年代,他主持治理淮河工程時,提出了“蓄泄兼顧”的治水方針。還總結出
“三改”方針,即“改變夏秋兩季收成的比重,擴大夏季作物面積;改種耐水作物和高產作物;改變廣種薄收的耕作習慣,實行精耕細作”。大躍進中曾希圣跟毛澤東很緊,甚至處分了敢講真話,賑濟百姓的安徽省委書記處書記、副省長張愷帆,直接導致安徽餓死人在600萬以上。1962年初,七千人大會上,劉少奇曾說過曾希圣應該開除黨籍。曾希圣覺得對不起安徽百姓,于是在1960-1964年的國民經濟調整中冒著丟官的風險同意下邊搞包產到戶。為了應付中央,他在名詞上動腦筋,起名為“定產到田,責任到人”的包工包產責任制。從1961年3月6日起,在全省推行。到秋后,實行包產到戶的生產隊占了全省的85.4%。據省里對36個縣的調查表明,施行責任田后平均畝產比上年增長38.9%。農民得到了溫飽,看到了希望;安徽各級干部增強了信心,遂繼續普及推行責任田。農業生產很快得到恢復和發展,糧食產量為歷年來最高?!柏熑翁铩北桓刹咳罕娮u為“救命田”。
調離安徽
1961年12月,毛澤東到蘇州視察,他打電話叫來曾希圣,明確地對他說:“生產已經恢復,是否把這個辦法(指責任田)變回來?”曾希圣不解其意,懇求道,群眾剛剛嘗著甜頭,再讓群眾搞一段時間?毛澤東沉默不語,但沒有表示反對。
毛澤東的沉默意味深長,曾希圣沒有正確體會,或者他猜測這是一種默許,或許他過于沉浸在成功之中。
不久風云突變,曾希圣搞的責任田遭到滅頂之災。1962年2月,中共中央召開擴大的工作會議(即所謂七千人會議),會議期間著重批評曾希圣領導的安徽省在三年自然災害時,餓死人甚多,同時批評曾希圣搞的責任制是“單干”,是復辟資本主義,犯了“方向性”的錯誤。中央派人發動大家“揭發批判”。當時會議的氣氛十分緊張,曾希圣連座位都沒有,自己拉把椅子坐到會場邊上。在會上,曾希圣做了深刻檢查,但對其推廣的責任制持保留態度。于是,會上有的人主張開除曾希圣的黨籍;有人提出要殺曾希圣的頭……
毛澤東沒有表態。最后中共中央決定,免去曾希圣安徽省委第一書記職務,調離安徽,任華東局第二書記。安徽省第一書記由李葆華繼任。
病逝
1962年1月后,“責任田”被當作“單干風”、復辟“資本主義”,受到了嚴厲批判。他被撤銷了安徽省委第一書記等職務,調上海專任中共中央華東局第二書記。1965年秋調成都任中共中央西南局書記處書記。“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受到嚴重批斗。1968年7月15日在北京病逝,終年64歲。1978年7月18日,中共中央為他平反昭雪。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拉開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序幕,中國農村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們都知道,安徽70年代末的“包產制”與60年代初的“責任田”是一脈相承的。他的勇敢探索,功留史冊
曾希圣其它相關資料:
曾希圣,曾名曾勉。湖南興寧(今資興)人。1922年參加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 ?924年考入黃埔軍校,參加過北伐戰爭,后赴蘇聯學習,1927年回國。 1927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曾在河南、山東從事秘密工作和兵運活動,任中共中央長江局軍委秘書長,中央軍委2局局長。參加中央蘇區反“圍剿”和長征。 皖南事變后,任新四軍第7師政治委員兼19旅政治委員,第7師兼皖江軍區政治委員,中共皖江區委書記?! 〗夥艖馉帟r期,任山東野戰軍第7師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華東局國民黨統治區工作部部長,第2野戰軍副參謀長,豫西軍區司令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共皖北區委書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