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基本資料信息:
姓名 李自成
職業 明末農民軍領袖
別名 鴻基
國籍 中國
出生地 陜西米脂人
出生日期 1606年
逝世日期
1645年
李自成簡介:
李自成(1606年—1645年),原名鴻基。陜西米脂人。稱帝時以李繼遷為太祖。人稱闖王、李闖。明末農民軍領袖之一,大順政權的建立者。1644年3月18日,李自成攻克北京,明朝滅亡。1644年5月27日,吳三桂與李自成在山海關決戰,李自成兵敗,自此神秘消失。
李自成史料記載:
《明史》卷三○九《李自成傳》:"李自成,米脂人,世居懷遠堡李繼遷寨。"
《明史》卷三○九《李自成傳》“自成為人高顴深,鴟目曷鼻"
李自成兩次稱帝都以李繼遷為太祖
第一次稱王于西安
《明史》--列傳第一百九十七
: "十七年正月庚寅朔,自成稱王李自成畫像于西安,僭國號曰大順,改元永昌
,改名自晟。追尊其曾祖以下,加謚號,以李繼遷為太祖。設天佑殿大學士。”
第二次稱王于北京武英殿
《鹿樵紀聞》:李自成以李繼遷為太祖
甲午申刻,傳示次日郊天即位,亦多束馱金帛,紛紛而去。乙酉,僭即帝位于武英殿,以李繼遷為太祖,追尊七代考妣皆為帝后,立妻高氏為皇后,使牛金星代行郊天禮。
大順永昌元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了大順農民政權后,曾創立了一些禮儀制,主要是結合歷代朝廷和自身黨項民族的生活禮節,使其禮儀大氣而莊重大方.
李自成修改明朝禮儀制度
《明季北略》:李自成改制度
“明朝制度,任意紛更
又四月初一日,改大明門為大順門,頒發冠服,大僚則加雉尾于冠服,方領,又收各牙牌,自務明光安令成字”《甲申紀事》:“衣服尚藍,故軍中俱穿藍,官帽亦用藍。《定思小紀》“然明代官制大半更革,……服色尚深藍,俱刊定成。
李自成以李繼遷為太祖,結合西夏國制,制定一系列制度
《爝火錄》:追尊其曾祖以下加謚號,以李繼遷為太祖。設天佑殿大學士,牛金星為之。更六部為六政府,設尚書、侍郎等官。改文選司為文諭院,主事曰從政。改翰林院曰弘文館,裁革詹事府。改中書曰書寫房。國子監設三堂,革去祭酒,以司業為學正,學錄博士為左右。改御史曰直指、給事中曰給諫、通政司曰知政司、尚寶司曰尚契司。大常、鴻臚,俱屬禮政府。太仆寺曰驗馬寺,布政司曰統會可。巡撫曰節度使,按察曰防御使。府曰尹,州曰牧,縣曰令。守備曰守領,把總曰守旅。改印曰契,一云大篆曰符、小篆曰契)。公服領尚方,以云為級,一品云一、九品云九。大僚冠加雉羽,帶用犀銀黑角三等
李自成第十五代孫,中國明史研究會會員李志強:"李自成是西夏王李元昊之后,是黨項民族拓跋氏,至今,闖王后裔仍保持原有民族特性、相貌和習俗,這對研究西夏及黨項民族有著極其重要的考證作用"。太平村李自成后裔至今仍保持原民族的特性、相貌和"禿發"習俗,尤其一些老人仍在保持著和當初建立西夏王朝主體民族黨項人的"禿發"習俗,村里的人大多體格強壯,力氣大,男丁習武之風較為普遍。
西夏專家唐榮堯先生苦心研究西夏黨項民族已有近十年的歷史,他跑遍了大西北黨項民族、羌族人的發源地和隱居地。從高原到盆地,從沙漠到草地,行程數萬公里。爬過雪山,走過草地;上過青藏高原,去過尼泊爾山區;在唐榮堯先生的研究中,確認李自成是西夏黨項民族,在西夏研究中已是不可否認的歷史事實。
《李自成》的作者教授歷史學家姚雪垠到李繼遷寨考察過,在他的歷史名著《李自成》一書中(第四卷第十六章),這樣寫道:"李自成騎馬走進皇城以后,幾年來要取代明朝的夢想今日實現,一時志得意滿,心花怒放,此時此刻,在馬上他甚至想到他日后的勛業應該同唐太宗媲美。相隔七百年,他又建立了四海統一的李氏皇朝,比他祖先所建的西夏國要強大得多,簡直不可同日而語!如今他已經破了北京,不久將平定江南,統一宇內,李繼遷傳到李元昊,又傳到他身上,才真正使李氏發揚光大。"
歷史教研員紀連海:"因為我們都知道李自成不是漢人,李自成是黨項羌族人。"“可以肯定的是,出生于陜西米脂雙泉里李繼遷寨(今屬橫山)的李自成的祖先應該是黨項羌族人——也就是說,李自成應該是黨項羌族人的后代
。"
陜西歷史研究所專家李登弟和米脂縣李自成紀念館原館長申長明:"在陜西省延安市富縣太平村發現整理的《李自成家譜》表明,李自成是西夏國王李元昊的后代,系黨項族。"
著名作家丁玲:找到了祖先黨項人的感覺才有了寫作上的突破
丁玲家珍藏的龍鳳雙耳玉扁壺、童子馭魚玉雕及玉琮、玉耳杯等數件宮廷器物。丁玲的幾位叔伯兄弟講:“他們是李自成的后人”。丁玲生前也曾說過:事實就是如此嘛。1939年,身置陜北的丁玲對斯諾夫人說:“來這兒以前,我總是睡不著,可是現在睡得很香甜,也變胖了,莎菲的浪漫氣息已成枯死在書頁間的明日黃花,在這里找到了祖先黨項人的感覺,有了寫作上的突破。
李健侯在《永昌演義》說:自成定都西安后,首先“追王其先代,以李繼遷為不祧之祖”。
米脂李自成研究會成員,政協委員高埃飛在<《李自成——黨項羌人后裔》:李自成拿下西安,建立大順王朝后,把西夏太祖李繼遷立為不祧之祖,這也是個不爭的事實。李繼遷寨現稱李繼先。我以為是李繼遷的后人們出于對祖先的尊重、愛戴和紀念,不愿直呼其名而取其諧音,或者直接承認其為自己的先祖才這樣命名的。總之,此地的李氏族人可以肯定是黨項羌人的后裔。也就是說,李自成的祖上無疑是黨項羌人。
歷史教授作家姚雪垠著的《李自成》第四卷
第十六章:①西夏國――我國古代一支少數民族名叫黨項,屬于羌族。黨項人以姓氏分為許多部落,拓跋一支勢力較強,唐末居住于今寧夏、陜、甘邊區及與內蒙古接壤一帶。其部落首領拓跋思恭,因幫助唐朝鎮壓黃巢起義軍有功,受封為定難軍節度使,夏國公,賜姓李氏。傳了七代到李繼遷,自稱夏國王。李繼遷的孫子李元昊,于
1038年稱帝,建立西夏國。西夏傳國將近二百年,于1227年為蒙古所滅,西北地區的黨項人士也與漢族同化。李自成是米脂縣的李繼遷寨人,稱李繼遷為始祖,聽以他雖系漢族,卻是西夏國的羌族后裔。
編輯本段歷史評價
李自成其它相關資料:
李自成(1606年—1645年),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古代杰出的軍事家。原名鴻基。稱帝時以李繼遷為太祖。世居陜西米脂李繼遷寨。 童年時給地主牧羊(一說家中非常富裕),曾為銀川驛卒。崇禎二年(1629年)起義,后為闖王高迎祥部下的闖將,勇猛有識略。八年滎陽大會時,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領的贊同,聲望日高。次年高迎祥犧牲后,他繼稱闖王。十一年在潼關戰敗,僅率劉宗敏等十余人,隱伏商雒叢山中(在豫陜邊區)。次年出山再起。 十三年又在巴西魚腹山(腹一作復)被困,以五十騎突圍,進入河南。其時中原災荒嚴重,階級矛盾極度尖銳。李巖提出“均田免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