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坤基本資料信息:
其它名字: 小九
籍貫: 中國
民族: 彝族
出生地: 云南
生日: 1942年4月27日
逝世日期: 2000年7月21日18時30分
中文名: 楊麗坤
其他榮譽: 亞非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銀鷹獎
其他方面: 舞蹈《春江花月夜》,電影《五朵金花》、《阿詩瑪》
楊麗坤簡介:
楊麗坤,彝族,原為云南省歌舞團的一名舞蹈演員,后成為電影演員,1959年主演《五朵金花》而聞名全國,文革中因《阿詩瑪》一片遭到批判,從此一蹶不振,精神恍惚。2000年7月21日,楊麗坤因腦梗塞引起并發癥在上海家中去世,享年58歲。
楊麗坤人物年譜:
1942年4月27日,楊麗坤出生于云南普洱縣磨黑鎮的一個彝族家庭,排行第九,家人稱她九坤、九妹、坤妹,同事們叫她小九。
1952年,楊麗坤10歲時,來到昆明的二姐和二姐夫身邊生活、學習。同年,楊麗坤進入昆明新村小學學習。她酷愛書籍,幾乎所有零用錢都用來買書。
1954年,楊麗坤12歲,和二姐去看演出,被省歌舞團的胡宗林團長發現,認為她是好苗子。楊麗坤進入省歌舞團當學員。
1956年,楊麗坤在舞臺上開始嶄露頭角,時常擔任大型舞蹈的領舞。
1958年,文化部在“全國創作工作會議”后,著手準備國慶十周年獻禮片。部長夏衍同志建議組織一部“以大理為背景,反映邊疆少數民族的、載歌載舞的、輕松愉悅的片子”。
1959年初,作家季康和公浦趕寫劇本的同時,長春電影制片廠導演王家乙開始緊鑼密鼓地篩選外景和挑選《五朵金花》演員工作。在省歌舞團,王家乙看完所有在場的姑娘后,都不合意。當他們往外走時,一個姑娘正站在排練廳的窗臺上擦玻璃,就在他們經過時,有人和姑娘打了個招呼:“楊麗坤”,“哎”姑娘應聲抬頭,一張純真、質樸的微笑著的美麗面孔映入王家乙眼中;“就是她,就是她”!王家乙叫了起來。正是這偶然的一回頭,改變了楊麗坤的一生,從此她被托上幸運的云端,也被推到悲劇的低谷。這一切的一切,皆由這一回頭而起。那一年,楊麗坤16歲。
1959年,周恩來總理在慶祝新片展覽月的招待會上為《五朵金花》的公映拉開了序幕,總理說:“我們的電影已經開始創作一種能反映偉大時代的新風格……一種革命的現實主義與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新風格。”這部由長春電影制片廠攝制,王家乙導演,楊麗坤、莫梓江主演,雷振邦作曲的影片,自1959年起先后輸往46個國家公映,創下當時中國電影在國外發行的最高紀錄。
1960年,在埃及開羅舉行的第二屆亞非電影節上,《五朵金花》獲得巨大殊榮:導演王家乙獲最佳導演銀鷹獎,楊麗坤獲最佳女主角銀鷹獎。埃及總統納塞爾點名請楊麗坤必須親自前往埃及領獎。
1964年,楊麗坤主演了由上海電影制廠攝制,劉瓊導演的電影《阿詩瑪》。這是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彩色寬銀幕立體聲音樂歌舞片。之后,這部影片給楊麗坤帶來了難以預料的災難。文革中,這部片子被康生宣布為“宣揚愛情至上”的“毒草”遭批判。楊麗坤被說成是修正主義文藝的“黑苗子”,反對毛主席文藝路線的“黑線人物”,受到殘酷的迫害。 她開始失眠,晚上一直做惡夢,患上了輕度神經官能癥。云南省歌舞團幫派人物又給她帶上了攻擊“紅色政權”的帽子,她被強行送到宜良羊街勞動改造。在羊街,她因不服“改造”,“惡毒攻擊‘中央文革’和‘偉大旗手’”,被當時的專政機關正式定為“現行反革命分子”,之后被押回昆明。在省歌舞團,楊麗坤被關在舞臺底下,那里陰暗潮濕,終日沒有一絲光明,里面僅放著兩條長凳,晚上當床睡,加上日夜不停的審訊,她的精神被徹底摧垮了。經過家人不斷努力,此事引起了周總理的關注,指示要好好給楊麗坤治病。這樣她被送到云南省精神病院留院治療。1972年8月24日,又被轉到湖南郴州精神病院治療。
1970年底,在廣東凡口鋁鋅礦場工作的唐鳳樓,結識了與楊家私交甚好的陳澤濤。當陳澤濤提出將楊麗坤介紹給他時,他覺得這簡直是“天方夜譚”。
1971年,當唐鳳樓第一次見到楊麗坤時,往昔人們描繪她的美好詞句沒有一個能同眼前的她對得上號。她的臉色灰黃,目光呆滯。然而,是她的誠摯和善良深深吸引住了楊麗坤唐鳳樓。1973年5月22日,經過一年多的書信往來,這對相識于患難時刻的年輕人終于締結良緣。在上海徐家匯路345號的唐家,舉行了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婚禮。既沒有擺酒,也沒有請客,僅是家人圍坐吃了頓晚飯。身著一套卡衣褲,腳穿豬皮丁字皮鞋的楊麗坤,找到了那個托付終身的人。婚后,唐鳳樓對楊麗坤關懷備至。但楊麗坤的病仍時常發作,“幻聽”發作時,什么人也不認得,行動完全由“幻聽”支配。唐鳳樓翻閱大量精神病方面的書籍,甚至自己假裝“幻聽”來與她交流,盡心地幫助她治療。
1974年5月25日下午,楊麗坤在區中心醫院婦產科生下了一對雙胞胎兒子:唐琰、唐韜。
1978年9月3日,《人民日報》刊登陳荒煤的文章《阿詩瑪,你在哪里?》。之后《解放日報》《文匯報》又登載了張曙,汪習麟的文章《阿詩瑪就在我們身邊》,楊麗坤再次受到全社會的關注。
1978年,在上級的指示和干預下,楊麗坤調往上海電影制片廠與分別多年的丈夫、兒子團聚。
1982年,《阿詩瑪》在西班牙北部城市桑坦德召開的第三屆國際音樂舞蹈節上獲得最佳舞蹈片獎。在楊麗坤的后半生,最大的樂趣就是看著兩個孩子不斷成長,看著丈夫工作。
1997年,楊麗坤腦溢血出院后,唐鳳樓將辦公用具搬回家中,在她病榻前工作。她最愛做的事就是坐在一旁深情地注視著丈夫,看他工作給了她生活中最大的滿足。有時,她也會滿懷遺憾地說:“唐鳳樓,要是我沒病,應該好好照顧你。”
2000年7月21日早晨,她在盥洗室門口微笑地看著丈夫刷牙洗臉,還伸出手輕輕劃過這個伴隨他風風雨雨30余載的男人的臉頰。
2000年7月21日18時30分,保姆喂她喝湯時發現她的神情異樣。臉龐漲得通紅,19時15分,未及救護人員趕到,“阿詩瑪”去世了。享年58歲。
2000年8月5日下午3:00,上海各界在龍華殯儀館舉行追悼會。送別無數影迷心中永遠的“阿詩瑪”。
2001年1月15日,楊麗坤的一半骨灰被送回云南安葬在昆明金寶山藝術園林,闊別故鄉20余年的“阿詩瑪”重新踏上了云南這片熱土,云南的女兒楊麗坤終于回鄉了。當天,云南各界群眾萬人泣別“阿詩瑪”,場面相當感人。至此,這位命運多舛的演員,結束了她坎坷崎嶇,大喜又大悲的一生,永遠閉上了她那雙美麗的雙眼。將無盡的遺憾和回憶留給了喜愛她,關切她的人們。
楊麗坤其它相關資料:
1942年4月27日,楊麗坤出生在云南普洱縣(今云南省普洱市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磨黑鎮的一個彝族家庭,由于她排行第九,身邊的人親昵地稱呼她“小九”。楊麗坤四五歲時,她的母親因操勞過度去世,這個打擊給天真活潑、愛唱愛跳的楊麗坤的心靈上留下了無法愈合的創傷。母親去世后,家境就更困難了,剛上小學的楊麗坤不得不輟學。幾年后的1952年,楊麗坤遠在昆明的大姐把她帶到昆明寄養在二姐家,因為二姐的家境稍好些,楊麗坤才繼續進學校讀書。 1954年,12歲的楊麗坤和二姐在去看演出時被云南省歌舞團的胡宗林團長發現,認為她有舞蹈天分,被召入省歌舞團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