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培東基本資料信息:
2001年6月,《科學》報道說,楊培東的研究小組在只及人類頭發絲千分之一的納米導線上制造出了世界上最小的激光器———納米激光器,這一發明將有可能用于未來的光子計算機。如果說,楊培東28歲就加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隊伍已經足以令人欽佩,那么,這篇《科學》論文的刊登,進一步證明了他的才華,也奠定了他在美國納米研究領域的主力軍地位。 2011年2月10日,全球領先的專業信息供應商湯森路透集團(ThomsonReuters)發布了2000-2010年全球頂尖一百化學家名人堂榜單(TOP100CHEMISTS,2000-2010),這份依據過去10年中所發表研究論文的影響因子而確定的最優秀的100名化學家榜單中,共有12位華人科學家入選,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楊培東總排名第10,華人列第3。 湯森路透集團于2011年3月2日發布了2000-2010年全球頂尖一百材料學家名人堂榜單,在這份依據過去10年中所發表研究論文的引用率而確定的最優秀的100名材料學家榜單中,共有15位華人科學家入選,其中榜單前6位均為華人,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楊培東位居總排名第一。 2012年4月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AmericanAcademyofArtsandSciences)院士。
楊培東簡介:
楊培東,1971年生于蘇州,1985年年就讀于吳縣木瀆中學;1988年中國科技大學化學系學習。1992年獲郭沫若獎學金,1993年獲應用化學學士學位;1993年美國哈佛大學求學,1997年畢業于哈佛大學化學與生物化學系,獲化學博士學位;1997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圣芭芭拉分校從事博士后研究;1999年至今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大學化學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終身教授、教授。期間,2001年至2004年獲得美國阿爾弗雷德?斯隆獎;2002年獲得美國貝克曼青年研究員獎;2003年被美國“技術評論”雜志列入“世界100位頂尖青年發明家”行列;2004年獲得美國材料學會(MRS)青年科學家大獎,這一獎項一年一度,只有一位獲獎者,楊培東是第一位獲得該獎的中國人。2007年,美國科學基金會(NSF)授予他獎金為50萬美元的艾倫?沃特曼獎,這項研究獎每年僅授予一位杰出青年科學家,在業內被稱為青年諾貝爾獎。2000-2010年全球頂尖一百化學家名人堂榜單總排名第10,華人列第3。2000-2010年全球頂尖一百材料學家名人堂榜單總排名第1。
楊培東創業歷程:
1971年 出生于蘇州;
1985年-1988年 就讀于吳縣木瀆中學;
1988年-1993年 中國科技大學化學系學習。1992年獲郭沫若獎學金,1993年獲應用化學學士學位;
1993年-1997年 美國哈佛大學求學,1997年畢業于哈佛大學化學與生物化學系,獲化學博士學位;
1997年-1998年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圣芭芭拉分校從事博士后研究;
1999年至今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大學化學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終身教授、教授。期間,2001年至2004年獲得美國阿爾弗雷德?斯隆獎;
2002年獲得美國貝克曼青年研究員獎;
2003年被美國“技術評論”雜志列入“世界100位頂尖青年發明家”行列;
2004年獲得美國材料學會(MRS)青年科學家大獎,這一獎項一年一度,只有一位獲獎者,楊培東是第一位獲得該獎的中國人。
2007年,美國科學基金會(NSF)授予他獎金為50萬美元的艾倫?沃特曼獎,這項研究獎每年僅授予一位杰出青年科學家,在業內被稱為青年諾貝爾獎。
37歲的楊培東清瘦,衣著儉樸,在獨墅湖高教區的小道上碰見他,你會以為這是一個最普通不過的本科生;而在中科院蘇州納米所,進進出出他辦公室的助手們則對他恭敬有加,因為這些“玩”納米的博士和博士后最清楚,眼前這個貌不驚人的家伙曾經在這個領域里鼓搗出了些什么。
去年,美國《科學》報道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納米材料學家楊培東的杰出成就。這篇題為<青云直上>的文章寫道,最精細的半導體導線使楊培東大獎不斷,特別是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授予他的艾倫?沃特曼獎,把他的科研生涯推向了頂峰。
楊培東其它相關資料:
楊培東,來自江蘇蘇州吳縣,1988年木瀆中學高中畢業,1993年畢業在中國科技大學應用化學系,后進入美國哈佛大學深造,攻讀化學博士學位,師從著名材料科學家查爾斯·利伯教授,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家,便是其中一名佼佼者。 畢業于中國科技大學的楊培東28歲時就成為伯克利大學助理教授,獨立負責一個實驗室的工作。同時,他還是勞倫斯·利弗摩爾國家實驗室科學家。近年來,楊培東領導的研究小組接連在美國《科學》和英國《自然》等權威科學期刊上發表有關納米材料的論文,他本人多次獲得各種科學獎金和榮譽,成為美國和世界納米研究領域的明星。 2001年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