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映霞基本資料信息:
籍貫: 中國
出生地: 杭州
生日: 1908年
逝世日期: 2000年
中文名: 王映霞
王映霞簡介:
王映霞,(1908-2000年)年生于杭州,當年的“杭州第一美人”,一生中的兩次婚事都轟動全城。1928年2月,她與郁達夫在杭州西子湖畔大旅社舉行婚禮,那一年,她20歲,郁達夫32歲。多年后離婚,于1942年4月4日,與鐘賢道在重慶舉行盛大的結婚典禮。王映霞晚年回憶稱:“如果沒有前一個他(郁達夫),也許沒有人知道我的名字,沒有人會對我的生活感興趣;如果沒有后一個他(鐘賢道),我的后半生也許仍漂泊不定。歷史長河的流逝,淌平了我心頭的愛和恨,留下的只是深深的懷念。”
王映霞兩段婚姻:
王映霞與郁達夫
前傳
王映霞(1908—2000)不姓王。她本姓金,小名金鎖。“鎖”,由金、小、貝三個字組成,意為金家的小寶貝,學名金寶琴,生于杭州。童稚時過繼給外祖父王二南做孫女,易名為王旭,號映霞。王二南先生系南社社員,琴棋書畫俱精,滿腹經綸。王映霞自幼承歡在王二南先生膝下,春雨潤物,受到良好的傳統文化的熏陶。她先在外祖父開的蒙館讀《三字經》,后入教會學校弘道女校,1923年考入浙江女子師范學校。是時,班主任老師是位剛從北大畢業的文科生,他把五四新文學的清風帶進校園。王映霞始知魯迅、郭沫若,始知創造社有個郁達夫,在拜讀其《沉淪》時,她對文中的大膽描寫,覺得頗“有些難為情”。令她做夢也想不到的是不幾年后的一個偶然,在世伯孫百剛先生(他與郁達夫是留日時的同窗)的寓所邂逅郁達夫。落花有意隨流水,近代文壇上從而演繹出一闋“風雨茅廬”的趣話。
相識之初
相識之初,王映霞在“猶豫、困惑、煩惱、興奮”中舉棋不定,后終于敵不住“欲撰西泠才女傳”的郁達夫的苦心孤詣的追求,于1928年結秦晉之好。
結束
然而這場轟轟烈烈的愛情并沒有經得起時間的推敲,由于年齡、性格等諸多方面的原因,郁、王之間漸生罅隙。后來郁達夫又在家中發現了浙江教育廳廳長許紹棣寫給王映霞的情書。致使夫妻反目王映霞離家出走,后經友人調解,一場風波才告平息。然而感情的裂痕卻愈裂愈深,終至最后在新加坡惡臉相向。郁達夫推出《毀家詩紀》,詳細敘說王映霞與許紹棣的熱戀情事,而王映霞也以《一封長信的開始》和《請看事實》相回應,在報紙的推波助瀾下,王映霞卒與“曾因酒醉鞭名馬,生怕情多累美人”的郁達夫離異。這對才子佳人,從萍水相逢到不歡而散,倒真戲劇性地印證了郁達夫婚前所言“我且留此一粒苦種,聊作他年的回憶”。此言,對王映霞又何嘗不是?所不同者,郁達夫此后風雨飄萍遭厄運,王映霞覓到了歸宿罷了。
王映霞與鐘賢道
緣起
“如果沒有后一個他(鐘賢道),我的后半生也許仍漂泊不定。”斯言誠哉。王映霞在新加坡與郁達夫分手后,由香港轉道至重慶。經親朋故舊介紹,曾先后在保育院當過保育員、軍委會特檢處做過秘書,后到外交部文書科當過科員。旋由前外交部部長王正廷牽線搭橋,與他的學生、時任重慶華中航運局的經理鐘賢道結成連理。
1942年
鐘、王于1942年在霧都結婚,婚禮挺排場,賀客盈門,宴賓三日。婚前,王映霞和女兒一家鐘賢道許諾:“我懂得怎樣把你已經失去的年華找回來。請你相信我。”鐘賢道是努力實踐他的諾言的。他讓王映霞辭去外交部的工作,專事家政。王映霞“三日入廚房,洗手作羹湯”。他們共育一子一女:嘉陵、嘉利。1948年他們定居上海。在國民黨敗局已定的前夕,達官顯貴紛紛逃往臺灣,鐘賢道卻退了預定的機票,留了下來。解放后,鐘賢道任上海航聯保險公司副處長,月入幾百元,生活富裕,后雖然多次減薪,生活仍較安定。“三反”運動中,鐘賢道被懷疑貪污,受到審查;后查實為冤案,平反恢復名譽繼續工作。1952年,王映霞突然被拘留,蓋她在重慶外交部工作時參加過國民黨,幸只口頭參加,沒有黨證,也沒繳過黨費,在向組織說清楚這段歷史后,即被解禁。前后僅二十天。關押期間,鐘賢道心急如焚,探視、送物,竭盡所能,關懷備至。
回家后,鐘賢道為了給王映霞“壓驚”,在錦江飯店開了個房間,讓她休養,又帶她到蘇、錫、常各地旅游散心,“真像是一次蜜月旅行”。在王映霞身上用錢,鐘賢道慷慨瀟灑,而對自己卻相當刻薄。他不吃煙不喝酒,穿的衣服是家里最舊的。70年代,他給自己買的帽子也僅是五毛錢的便宜貨。王映霞曾對筆者說過:“他是個厚道人,正派人。我們共同生活了三十八年,他給了我許多溫暖安慰和幸福。對家庭來說,他實在是一位好丈夫、好父親、好祖父、好外公。”
1956年
1956年,周恩來發表了《關于知識分子》問題的報告。王映霞曾與周恩來有一面之雅,那是1938年在武昌,郁達夫和她曾請周恩來、鄧穎超吃過飯。王映霞便給周恩來寫了封長信,表達了想參加工作的愿望。數月后,她便接到通知,參加市里的師資培訓班。次年,五十歲的王映霞當上了小學教師。她與鐘賢道撫育的兩個兒女,已逐漸長大成人。“文革”之前,他們已經是北大、復旦的學子。
“文革”歲月,鐘賢道、王映霞自無法幸免災難的浩劫,被抄家、隔離、批斗。王映霞在學校一邊受審查,一邊當油漆工,漆門窗和乒乓球臺,當清潔工打掃廁所和為串聯的紅衛兵洗被子。當時,社會上被審查的對象自殺成風。兒子嘉陵和女兒嘉利,生怕父母想不開,常常回家或寫信懇求父母千萬別自尋短見。他們終于挺了過來。“文革”后期,兒女分別先到農場接受“再教育”,爾后再分配到農村工作,她也告老退休。
王映霞其它相關資料:
王映霞,(1908-2000年)年生于杭州,當年的“杭州第一美人”,在當時有“天下女子數蘇杭,蘇杭女子數映霞”一說,一生中的兩次婚事都轟動全城。 王映霞晚年回憶稱:“如果沒有前一個他(郁達夫),也許沒有人知道我的名字,沒有人會對我的生活感興趣;如果沒有后一個他(鐘賢道),我的后半生也許仍漂泊不定。歷史長河的流逝,淌平了我心頭的愛和恨,留下的只是深深的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