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劇本中角色“心像”的建立 武漢租父母
著名導演藝術家、理論家焦菊隱先生在談及演員創作角色時說過:“先要角色生活于你,然后你才能生活于角色?!薄耙雱撟餍蜗?,首先得有心像”。而“心像”就是角色形象的藍圖,它是建立在演員反復閱讀劇本的理解與認識的基礎上,再經過對自身生活素材的調動,通過藝術性的想象在心中呈現出來的。 武漢租父母http://www.hubeizuren.com/
心像的產生不是一蹴而就的,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有早有晚的,但最理想的狀態是在排練之前拿捏準確。筆者在排演《死無葬身之地》中的昂利時,在閱讀劇本時就已經對這個角色產生了“心像”:二十九歲,年輕且受過教育,精明能干并講求生命的意義,心中充滿了激情和理想,浪漫幽默且具有大局觀念的一個游擊隊員的形象。在對昂利這個角色的“心像”產生之后,筆者仿佛把昂利召喚在自己面前一樣,人物在心中活了起來,在后面的排演過程中就十分順利。在排演《青春禁忌游戲》中的瓦羅佳時,心像的產生就是單獨的,一個一個的。在閱讀劇本時筆者“心像”中的瓦羅佳是一個成績優異,聰明靈活,能言善辯,掌控局面的主導者,但是在后期的排演中隨著對劇本的進一步深入理解以及對角色的進一步體驗,筆者對瓦羅佳“心像”又有了進一步的填充,瓦羅佳是個現實主義者,遺傳了家庭的政治基因,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且離經叛道。所以“心像”的產生可能在時間上有早有晚,但它產生的根源始于劇本的閱讀與理解。
“心像”的產生在藝術創作中遠不像文字描述的那般準確、容易,它要靈活得多,復雜得多,它要求演員在閱讀劇本的時候就要有創作欲望,以便能夠實現自己創作上的構思,在排演中使自己的“心像”變成為形象。